首页>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新常态下,中国园区再出发!

 30年前,在全球产业迁移浪潮中,为加快并推进中国对外开放的步伐,国务院决定首批设立1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这是一项影响深远的战略决策,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创举。
    30年前,开发区(园区),凭借土地、税收优惠、与国际接轨的灵活的体制机制等优势,在改革开放初期成功地抓住机遇,吸引了大量外资制造业落户,发展外向型加工制造业……打开了中国通往“世界工厂”的大门。

 

三次机遇推动园区发展

1992年邓小平南巡后,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迎来新一轮高潮,土地开始紧张起来,受此刺激,全国也掀起了一阵开发区热。开发区(园区)名目越来越多,并迅速由省、市蔓延至县、乡镇,各种不同类别和层次的开发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开发区经济”热潮也带动了对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空前规模的大开发。

数量众多的园区不仅构成了我国全面对外开放格局的重要空间节点,也为其他地区的改革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纵观30年的发展历程,中国园区获取了三次发展机遇:80年代,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90年代,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本世纪初,接纳WTO红利,实现外资外贸数量、质量的双丰收。

开发区(园区)在改革开放初期承担了艰巨的历史使命,也出色完成了任务,不仅为全面的市场化改革积累了地方经验,而且发挥了巨大的辐射效应,拉动了政府财政收入与居民收入的提升,对30多年来经济的高速增长功不可没。

中国园区成为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和对外开放的“顶梁柱”,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史上的奇迹。我国经济开发区的性质级别基本上分为国家级、省级和市级,据统计,目前我国共有218家国家级开发区,129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5家国家级边境经济开发区,国家级出口加工区63家,其他国家级开发区58家,1134家省级开发区。

2013年,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近7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2%;财政收入1.3万亿元,占全国财政收入的9.8%;进出口总额近8000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18.7%;累计利用外资超5000亿美元,占全国实际利用外资40%,吸引外资占全国的1/5。中国园区建设的成功,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也丰富了世界经济园区建设的理论和实践。

三大战略破解园区困局

30年后,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园区也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全球产业大规模向中国转移的浪潮消退,甚至一些原本落户中国的跨国企业开始将制造工厂向东南亚等新开发地带迁移。特别是近年,国内人口红利消退,经济增长面临的制约因素日益明显,海外市场不振,出口导向的制造业拉动模式面临挑战,致使中国园区招商引资压力日渐增大。

中国园区面对的劳动力成本、资源约束条件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像过去那样靠政府批地、出台优惠措施等政策来吸引投资的方式已日渐不可行。同时,城镇化速度不断提高,科技发展让交易距离缩短和虚拟化,一些新兴产业对土地、人力等的要求不强,让这些传统经济要素的价值下降,降低了一些远离城市中心的园区的吸引力和传统优势。

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日益迫切,中国园区的产业层次较低,产业核心技术掌握较少,原创能力不足,处于国际产业链低端,缺乏自主创新,内生发展能力不足;规划引导和统筹协调能力较弱,只重眼前、急于求成,发展重点不明晰,产业雷同,产业趋同化缺乏优势特色产业;扩大面积,强化投资的模式不可持续,园区内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和要求的资本市场不完善等问题也一一暴露出来。

为此,有人惊呼,“开发区的黄昏来了”。事实果真如此吗?如果开发区真的已步入黄昏,将如何救赎?要想找到破题之解,首先要认清形势,那么什么才是新常态呢?

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适宜、结构优化、社会和谐;经济发展从过去的传统粗放转为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

从战略层面来看,近期总览国内外全局的三大战略,即:“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在这里要特别说一下“一带一路”。3月28日,《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公布,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画出了路线图。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将充分发挥国内各地区比较优势,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加强东中西互动合作,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向内带动中西部发展;向外带动周边国家,乃至延伸至东盟—澳新、中亚—中东—中东欧的广泛区域。

在《愿景与行动》中明确了各省市的具体定位:新疆被定位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福建则被定位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广西的定位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云南的定位是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沿海诸市的定位是,“一带一路”特别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排头兵和主力军;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四地的定位是,形成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国家的通道、商贸物流枢纽、重要产业和人文交流基地;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北京的定位是,建设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

与此同时,还特别提出要探索投资合作新模式,鼓励合作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等各类产业园区,促进产业集群发展。重点推进中白(白俄罗斯)工业园———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标志性工程、中巴(巴基斯坦)经济走廊———“一带一路”旗舰项目,以及中方高度重视联通中国和孟加拉国、缅甸、老挝、柬埔寨、蒙古国、塔吉克斯坦等邻国的铁路、公路项目等重点项目。

八大转变构建园区升级版

经过30年的建设发展,中国的开发区已进入而立之年,正步入成熟、稳健的年龄,其面临的形势和肩负的责任都在发生深刻变化。承担国家及区域战略是开发区(园区)的价值目标,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园区将成为提高开放型经济新水平的排头兵;培育吸收外资新优势的主力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先锋队;节能环保,绿色增长的新示范。

2014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开发区(园区)今后的发展方向、定位和思路,也为破解开发区发展所遇到的瓶颈问题开出了“解药”———转型与升级。

面对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新形势,园区作为工业经济发展和招商引资的主战场、主平台,其外部环境已发生了深刻变化,在这个重要的转折点,园区只有主动适应新形势创新转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速创新驱动发展,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才能让开发区永葆青春,继续为经济贡献活力。

创新驱动是园区转型升级的重大战略。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就是要坚持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过去那种依靠要素驱动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已不可持续,而且走到了天花板。要实现转型升级,打造升级版的园区,唯有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要实现园区升级版必须实现以下8个层面的转变:

由追求速度向追求质量转变。开发区应该集中精力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大力促进转型升级、创新发展。

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建章立制、加强监管、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把园区服务委托给市场主体,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市场活力。

由同质竞争向差异化发展转变。坚持产业发展差异化、引资政策规范化,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

由硬环境见长向软环境取胜转变。把更多的精力转移到软环境的塑造上来,包括营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高效优质的政府服务。

由“大而全”向产业集群转变。要有专业化的产业园区,同类企业相对集中在一起,可以形成产业集群,有利于培育特色产业链。

由单纯的引资金引项目向引技术引服务转变。园区新一轮的对外开放,要瞄准跨国公司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着力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技术和项目。稳步推进部分服务业领域开放,提升产业国际化水平。

由“引进来”向“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转变。国家级经开区经过30年的发展,形成了强大的产业基础和产业竞争力,有条件有能力走出去拓展市场,参与国际竞争。通过进入国际市场,不断提高企业的国际化水平和竞争能力,从而提升国家级开发区的竞争力。同时,国家级开发区在创办工业园区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为发展中国家学习的榜样,应积极走出去,输出经验,输出品牌,这也是创新对外开放模式的新举措。要探索建立国际合作创新园,不断深化经贸领域科技创新国际合作,聚集国际高端创新资源,提高创新发展水平。

由单打独斗向整体国际合作转变。基于开发区良好的产业基础,以及与国际接轨的投资环境,要改变过去那种单一的投资合作方式,按照合作共赢的原则,积极寻求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大型跨国公司整合投资合作。

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走过30年,站上新起点。中国园区———改革的先行区,不愿停留在过去的功劳之上,而是做好了再出发的准备,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期待中国园区在黄昏之后,旭日再东升。